上海始终勇立改革开放前沿□□、创新发展潮头,在产业园区发展方面无疑是走在全国的最前沿。特色产业园区的提出是上海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又一次升级,对于其他城市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城市而言,可以对标上海,学习上海经验,一方面可以提高认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学习上海的特色园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产业园区发展之路,实现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从建设要求上看,特色产业园区强调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从产业发展上看,特色产业园区强调要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从园区管理上看,特色产业园区强调园区的数字化管理。就此,我们对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一.突出产业特色,发挥龙头企业引擎带动作用。围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行业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对于构建完善的产业配套协作体系□□□□、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攻关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依据自身优势,搭建各类共性技术平台,联合各科研机构组建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鼓励龙头企业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按照“总部+基地”模式,即在特色产业园区内建设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在其它园区建立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基地等,实现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自有厂房□□□、土地等资源,通过产业链以商招商,政企联㊣动招商模式,引进一批产业链环节的重点配套企业,促进集群龙头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通配套发展。二.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强化产业生态吸引力。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以重大项目的加快建设推进产业强链补链,打造特色产业生态,逐步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吸引力,是特色产业园区加速产业集聚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据特色产业园区产业方向,形成产业链地图。充分发挥特色主导产业“链主”地位,靶向发力㊣精准集聚,细分产业集群,进一步细分产业子集群,梳理产业链企业,筛选招商目标客户,形成产业链地图。通过引入产业链关键项目,拉深拉长产业链条。围绕特色产业引入产业链关键项目,围绕产业链关键项目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全链条生态,拉深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功能平台的打造,构建特色产业生态体系。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全体系功能平台,并提供全方位服务,构建完善的特色产业生态系统。通过产业链上的企业合作,增强产业生态吸引力。以上海临港生命蓝湾的企业为例,君实生物与白帆生物两家龙头药企的工厂仅一街之隔,虽然两家产业链同级企业集聚在一起会造成一些竞争,但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地区集聚,有利于企业之间原材料的相互协调,也更加便于供应商原材料的供给;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有更多合作共赢的空间,上海亮黑科技有限公司是白帆生物的供应商之一,他们的产品有明显价格优势,同时在空间上与白帆生物仅一街之隔,几乎没有物流成本,白帆生物可以获得稳定的供应链,实现了“窗外就是上下游”。这样的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产业链上的企业入驻,同时能够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三.加快园区✅数字化建设,提升园区运营效率。相对于其他大型园区,特色产业园区从规模和管理要求上看,更加更加适合数字化建设,进行精细化管理。以园区为载体,将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例如张江人工智能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应用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以园区为载体,为技术与技术□□□□、产品与产品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围绕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在园区内与应用场景进行深度融合,在联合试验和交互体验中实现新技术的交流和创新,实现园区管理的智慧化和高效管理招商引资换个说法。建立各类数字化平台,推动园区管理精细化。充分利用5G等新技术打造智慧生态,统筹建立完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园区管理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推进5G数字孪生园区建设,把工业互联网及相关的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园区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的智慧化运营管㊣理能力,实现园区精细化管理。】
特色产业园区是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一次迭代升级,也是存量更新阶段城市或产业园区在面对资源利用□□、空间品质□□、产业效益□□、创新能力等提升需求时的重要抓手及手段。特色产业园区最大的特征在于“特色产业方向”,有明确的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园区在创新要素的集聚□□□、产业生态的构建□□、产业空间的优化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需求,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截至㊣2022年,上海分三批发布了53个特色产业园区。2022年上海特色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3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以上海特色产业园区为例,研究分析其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与经验,以期为国内特色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及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2020年,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标志着进入第三代产业园区发展阶段。经过3年多的发展,上海㊣已初步构建较完善的政策体系与管理体系。上海注重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主题鲜明□□、链条完整的特色产业生态圈,形成了遍布全市的特色产业园区空间分布格局,并已取得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初步经验。
2020年3月底,上海发布了第一批26个特色产业园区,标志着“小而美”的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正式启动。截至2022年,上海分三批发布了53个特色产业园区,产业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上海“3+6+X”主导产业体系,园区总面积约200平方千米,可供应的产业用地面积约40平方千米,可供应的物业面积约2900万平方米。2022年上海特色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3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
上海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聚焦特色产业方向,侧重于更精准的产业维度,改变了普通产业园区定位模糊□□、招商引资粗放的发展模式,以产业生态圈构建为核心,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融合,促进项目□□□、资源要素耦合共生,并通过多方位的政策体系加速相关要素与服务资源的导入,构建差㊣异化的特色主题产业发展综合比较优势,以此更强有力地推动整个上海㊣市“3+6+X”的特色产业资源的高效集聚与提升。
特色产业园区是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一次迭代升级,也是存量更新阶段城市或产业园区在面对资源利用□□□□、空间品质□□□、产业效益□□□、创新能力等提升需求时的重要抓手及手段。上海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抓手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摒弃了普通产业园区“散乱差”的发展方式,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集约化实现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变革,并通过园区的衍生与拓展,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布局,从而更好地聚集产业生产要素,释放发展的规模效应,提升产业发展集约化水平。
未来产业园区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业生态的竞争。特色产业园区最大的特征在于“特色产业方向”,有明确的主导产业。而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在发展中着㊣力围绕特定产业方向打造集聚制造□□□、研发□□□、技术□□、金融□□□□、服务等各方要素联结形成的产业生态,提升园区发展专业化水平。同时,上海充分发挥产业生态圈的“强黏性”作用,有效避免产业片面追求政策优惠□□、补贴减免而“来得快□□□□、走得也快”的“潮汐现象”。
上海以临港□□□□、张江□□□□、金桥等品牌优势明显的各类国有平台公司为依托,进行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推动园区开发主体提升园区服务范围和能级,逐步探索“股权化□□□、证券化□□□□、品牌化”开发模式,并从简单的开发商和房东㊣角色,向产业链上的孵化培育与集成运营商转变,打造“基金+基地”的产业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特色产业园区的设立是上海在全市范围布局的一盘“产业棋”,以转变原先“各区各自招商”的局面,由上海市㊣经信委对各产业及各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和把控,通过实行“一张产业地图□□□、全市产业布局”的模式产业园区投资模式,在各区间实现产业的协同□□□、错位发展。同时,特色产业园区聚焦自身的产业主题□□□、形成独特的产业生态,避免园区间一窝蜂式发展和恶性竞争,以形成区域差异化竞争格局,提升全市整㊣体竞争力。
目前来看,国内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以上海为先行引领,仍处于创建□□□□、培育阶段。为了在产业空间优化导向下更好地促进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在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的理论研究与现实需求研究基础上,结合对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的回顾与分析,本文围绕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要素与需求,对国内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国内现有特色产业园区大都基于普通产业园区转型发展□□□□、二次开发而建,部分园区仍依赖于原有的发展模式,应跳出普通产业园区发展的模式与思路,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强化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使特色产业园区成为城市产业空间中最具活力的功能组团。
一方面,应预先做好产业规划,全面谋划园㊣区的发展。例如上海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以《上海市产业地图》为引领,预先规划好园区产业定位,围绕细分产业进行产业深度研究,筹划好园区发展目标及路径,谋定而后动。
另一方面,聚焦园区㊣主导产业积极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同步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产业,集聚相关研究机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功能平台等,整合形成资源要素发展合力,培育出㊣具有“品牌效应”的产业,打造具有较强“根植性”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生态体系。同时,通过围绕特定产业的前瞻规划□□□、产业生态与服务体系的构建,引导特定的产业集聚,最终形成自身特色鲜明□□、辨识度高的特色产业“标签”。
逐步探索转向以“产业服务商模式”“科技投✅行模式”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商业模式,以此适应“增量开发”时代向“存量运营”转变的要求。其中,转向产业服务商模式,要注重产业发展与企业服务的匹配,围绕特定的产业在资源整合□□□、政策扶持□□、创新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投资服务,并以专业化服务打造满足“人”的全生命周期和“企业”全发展周期的产㊣业服务体系,形成以专业技术服务为主的价值实现路径;转向科技投行模式,要注重技术驱动和投资驱动相结合,着重对科技类企业和项目进行孵化□□□□、投资□□、并购□□、上市等全方位服务,从而构筑园区金融服务特色,形成以投资收益为主的价值实现路径。同时,新的园区发展模式需要专业化的团队进行园区专业设计和专业运营,构建产业园区独特竞争力。
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应充分把握从大数据时代向数智时代转变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创新发展带来的机会,以智慧园区建设为导向,强化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与融合赋能。一是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打造基于研发端和生产端的智慧化平台,立足产业发展专业化视角积累海量的数据资源,通过个性化的企业问题汇聚凝练形成共性化问题,再通过智慧化的数据治理手段和标准化的整合平台,赋能园区产业发展。同时,借力大数据挖掘技术,匹配更精准的运营服务□□、金融支撑□□□□、股权投资等服务。二是提供智能化配套服务。积极打造一站式园区智慧服务平台,推动办公□□□□、生活场景智能化,包括智能门禁□□□、智能监控等物业安防系统,智慧停车□□、数字支付等智能生活系统,以及线上物业□□□□、智能云客服等智慧园区管理系统。
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应围绕用地政策制约等现实问题,强化园区用地政策创新突破。一是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推进“工业上楼”。优先针对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在线新经济等适宜“上楼”的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轻生产□□、低噪声□□□□、环保型企业上楼,推动制造业从“平面缩圈”转向“立体增长”,形成高密度产业集聚。二是围绕重点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新型产业用地”。顺应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用地供给和管理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在坚持工业属性的前提下,大力推行具有土地用途兼容□□、功能混合□□□□、产城融合等特点的新型产业用地,即工业□□、研发□□□□、仓储等功能㊣叠加的“混合用地”(M0用地),优先针对以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研发□□□、生产联系密切的行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区,适度降低新型产业用地产出强度□□□、税收强度等限制条件,打造集制造□□□□、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园区。
特色产业园区内工业厂房等产业载体的建设,应立足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围绕相关企业的共性需求,以主导产业的生产工艺需求为导向,打造“定制化”和“强针对性”的产业载体,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物业“去化难”的问题。工业厂房的平面布局□□、承重强度□□□□、建筑层高□□、空间跨度等空间要求,以及货梯设置□□□□、物流系统□□□、卸货平台□□□、配电容量□□、设备管井□□、热力供应□□、污水处理池配置等,均需结合特定产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生产原料□□、废弃物排放等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例如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围绕生物医药企业对厂房层高□□、承重强度等方面特定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及艺术灵动的立面设计,将生命科技产业专题园一期(临港智造园六期)打造为“网红”厂房,创造了“当年投用□□□□、当年去化□□□□、当年投产”的神奇速㊣度。
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引擎,承担了城市“造血功能”。随着产业园区回归公共服务性质的产业基础设施属性,特色产业园区将逐步取代大而全□□□、缺乏特色的普通产业园㊣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特色产业园区在创新要素的集聚□□□□、产业生态的构建□□、产业空间的优化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需求,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目前,作为“新生事物”的特色产业园区,相关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在分析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从整体层面以上海为例分析了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优化策略建议。未来研究中需进一步立足上海典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的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中微观具体实施层面的上海特色产业园区的经验,从而在开发运营层面更好地为其他特色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参考。